在生物界,无论是偶然的事故、掠食者的捕食还是自然的死亡过程通达配资,生命的消逝每时每刻都在上演。死亡是每种生物都必须面对的终点,也是我们本能地害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。
我们对生存的渴望与对死亡的恐惧,源自于我们的基因深处。看看自然界的众生,他们无不在不懈努力,寻求一个安全、舒适的生存空间。
他们辛勤地觅食和狩猎,获取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,因为缺乏能量即意味着生命的终结。当面临威胁时,他们的本能反应是避开和逃生,否则结果将是死亡。
所有生物都在利用自己的生存技能规避风险,以保障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。
这些行为都是由基因的驱动而产生的。我们常说,每个生物体都是基因为了自我保存而制造的精良装置。对基因而言,它也渴望着它的载体能够长久生存。
因此,生存的欲望和追求永生,成为每个生物基因中深埋的愿望。因此,自古至今,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权贵,在满足食物和繁衍这两大基本需求后,接下来就是追求永生的欲望。
历史上有许多追求永生的例子,比如秦始皇曾动用整个国家之力寻求长生不老。
如今,随着科学基础的蓬勃发展,生物技术甚至可以在基因层面对生物体进行编辑通达配资,利用基因手段干预生物的进化过程并治疗疾病。
尽管人类似乎已能上天入地,无所不能,物质和精神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,但我们对于生物为何会衰老和死亡的根本原因,依旧知之甚少,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。
既然我们不了解死亡的根源,永生自然无法实现。然而,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服务的进步,现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远超过去,按照体型来衡量,人类的寿命在哺乳动物中已是出类拔萃。
例如,清朝时人均寿命仅为33岁,民国时期略增为35岁,而现在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8岁,未来还将进一步增长,百岁寿命指日可待。
除了基因的驱使,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还来自于社会的情感联系。人类自古以来就过着群居生活,拥有复杂情感和社会结构。
我们每个人早已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,而是与他人的生命紧密相连。因此,面对死亡时,我们对美好的社会、亲人、朋友、爱人、子女怀有无尽的依恋。
我们希望永远享受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幸福,希望永远陪伴在所爱之人的身边。这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追求。
我相信通达配资,一个不幸的人生不会有追求永生的想法,因为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。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。
对整个人类来说,追求永生一直是我们日常的幻想和愿望。我们都不愿看到自己衰老、死亡的到来。
自然界似乎也洞察了生物的这一愿望,因而进化出了有性繁殖的方式,让物种和基因得以无限延续。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永生的形式,只不过不是通过个体永生来实现,而是通过基因的永生。
那么,为什么自然界不让个体永生,而是选择通过繁殖让基因永生呢?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也能理解如果让个体永生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,同时反映出个体永生和死亡哪一个对人类更残酷。
乍一看,个体永生也能让基因永生,繁殖也能让基因永生,但自然界选择了后者,有其内在的原因。
地球上的每个生物大多依赖太阳能所转化的能量生存,但并非所有动物都能直接利用太阳能。它们必须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。
这些有机物来源于地球上的植物、浮游生物和少量细菌。这些生物被称为生产者,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的0.5%~1%成为有机物。
而依靠这些有机物生存的生物被称为消费者,因此,地球上的基础能量是有限的。如果地球上的动物,包括人类都能永生不会死亡,那么在几代人之后,整个地球将因过度消耗能量导致生态崩溃。
缺少能量的人类会因资源短缺引发争夺、战争,更甚者,占据资源多的人会想法设法清除底层人民,这便是所谓的人类清除计划。许多人会因此死亡,生态环境受到不可逆的破坏,甚至导致人类灭绝。
你可能会想,如果停止生育,刚出生的人做绝育手术,不就解决了资源问题吗?看似合理,但停止繁殖意味着人类停止进化,使得整个人类的基因变得脆弱,缺乏适应力。
在大灾难或环境突变面前,人类可能无法适应,尤其在面临病毒、细菌等侵害时,更容易走向灭绝。
不仅如此,一个不繁衍和进化的物种,思维模式、创造力也会大打折扣,其他生物可能后来居上,变得比人类更聪明。就像市场上的手机,如果一个品牌一直只生产一个型号,它很快会被其他品牌超越,最终只能倒闭。例如,曾经辉煌一时的诺基亚。
因此,对人类而言,交配、繁衍和死亡实际上也是一种永生的方式,这可以保证人类社会充满活力,有新鲜血液注入,而非一成不变。
而真正让个体永生,其实是灭绝的开端,这样看来,个体永生对人类来说是最残酷的。
但是,如果全人类中只有你一个人能够永生,那这无疑是件好事。你可以用无尽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,掌握一个人一生都无法掌握的所有技能,用无限的时间积累财富,然后享受你的人生。
不过,你一定要隐藏好自己,千万不要暴露,否则你不会变成实验的小白鼠吗?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